甘肅申能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鋼材貿易到裝備制造

  甘肅嘉峪關,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工業旅游城市,亦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城市。一直以來,嘉峪關的經濟主要依靠酒、鋼,在國際鋼鐵市場形勢持續低迷的當下,如何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就顯得尤為重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民營企業帶來了什么?一位民營企業家袒露了心聲。

  趙志遠,甘肅申能新能源裝備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在經濟進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他的事業也經歷了重大轉型。

  “在西部內陸城市還沒有反應的時候,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經出現鋼材滯銷的苗頭了,所以我一直在找新項目轉型,考察過很多新能源項目?!壁w志遠的老本行是鋼材貿易,這一行他一做就是十幾年。幾經尋覓,他得知全國光伏行業的龍頭企業——上海航天機電要在包括嘉峪關在內的西部地區建設光伏電站,于是他確定了自己的轉型方向:仍舊還是鋼,但有別于普通的鋼材貿易,而是轉行裝備制造業,生產光伏電站配套設備。

  現在的甘肅申能,已經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光伏組件以及配套設備生產企業,專門從事太陽能光伏支架、螺旋地樁、熱鍍鋅、太陽能電池組件及配套設備的研發、制造和銷售。

  但是,轉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由普通的鋼材貿易到高科技的光伏設備,這中間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趙志遠表示,申能之所以能成功轉型很重要的一點是找對了方向,并且重視對科研的投入。

  “光伏產業的配套項目絕大部分在東南沿海城市,在西部地區很少,這就是機遇所在。我們如果能先做起來,立足于嘉峪關市,輻射的就是整個西北地區的市場。上海航天機電是全國光伏的龍頭企業,同時也是科研單位,他們要在西部建設光伏電站,那么我們就做他們的配套項目?!壁w志遠說。2013年底,甘肅申能新能源裝備制造有限公司與上海航天機電達成增資合作協議。

  轉型的另一個難題是技術。為此,申能轉變觀念建立起自己的技術研發部門,開始自主研發,在光伏裝備制造方面逐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西北苦寒之地,怎樣將員工留下來?趙志遠介紹,他們普通員工的月工資大約在4500元以上,并通過員工持股政策讓核心科研人員持股,組建壯大專家團隊,讓研發團隊提升了戰斗力。

  盡管成本大,但是效果也很顯著。用企業自主研發的視覺機器人來檢驗生產線,12個小時可以減少3.6萬元的支出,代替人工檢驗,能夠明顯降低成本。

  “以前做鋼材貿易,十來個人最高銷售額是17億元,雖然銷售額很高,但是一年的利潤只有幾百萬元?,F在轉型之后,成本增加了,但利潤更高了,至少是過去的兩倍?!?/p>

  轉型初具規模之后,除了一些特殊的生產環節轉移到了外面,其余的全部在嘉峪關的生產基地生產。企業有專門的機械模具、自動化生產工程師等,在掌握了一定核心技術后,沿海地區的工業園區也向申能拋來了橄欖枝。

  “連云港之所以邀請我們去發展,主要是因為我們在模具領域的水平是非常高的。連云港為我們配套標準化的廠房、建員工公寓、廠房3年免租金,另外在土地、資金使用方面都提供了優惠條件?!壁w志遠透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去產能。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就要不斷地調整產品結構。趙志遠認為,這需要企業領導有創新的思維和否定的勇氣。唯有改變過去單純依靠資源的發展,仔細把握市場的脈搏,才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