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杭州舉辦的G20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中國在去產能方面“力度最大,措施最實,說到就會做到”。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在重大外交場合對“去產能”發表的最嚴正承諾。煤炭開采和鋼鐵板塊在A股市場應聲連漲兩日。9月5日,首鋼股份(5.610, -0.07, -1.23%)(000959.SZ)以尾盤漲停領銜鋼鐵板塊強勢飄紅。
在經歷了觀望、徘徊、執行進程弱于預期的上半年后,中國鋼鐵去產能在下半程發力。目前全國共有23個省市先后發布鋼鐵產能壓減方案,其中22省市確定了2016年去產能目標(央企不包括在內),煉鐵和煉鋼的分別為3787萬噸和7227萬噸,遠超全年全國4500萬噸的總目標。
寶鋼和武鋼兩大央企計劃2016年壓減煉鋼產能395萬噸和442萬噸。2016年主要省市和央企將壓減煉鐵產能4106萬噸、煉鋼產能8064萬噸。中國超額完成鋼鐵去產能目標已無懸念。
中國聯合鋼鐵網(下稱中聯鋼)公布的最新調研數據顯示,目前壓減產能多為無效產能,其中煉鐵無效產能為1892萬噸,占比51.2%;煉鋼無效產能為4897萬噸,占比達70.6%。
“無效產能”是指已長期停產的閑置產能,對現有市場的產量沒有影響。與此相對的是“有效產能”,即在產產能。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無效產能的相關設備已停止運轉,但并未被拆除,因而仍可被視為隨時能爆發的“活火山”。一旦市場行情好轉,這類產能就將“點火復活”。
中聯鋼主編胡艷平告訴記者,在已壓減的產能中,無效產能居多,一是因為在經濟和行業雙重調整背景下,鋼鐵行業無效或閑置產能較多;二是以前屬于淘汰落后范疇的產能,也存在部分并沒有真正淘汰掉的情況,比如低于400立方米的高爐、小于30噸的轉爐以及中頻爐;三是在過去兩年(2014-2015年)因行業原因關停或環保搬遷的項目,也都計入本次去產能范圍,比如杭鋼和合鋼等。
“這次去產能多少有一些政策補貼,各地方政府相對積極,紛紛將無效產能上報作為業績,”胡艷平說。
例如江西省公布的鋼鐵產能壓減方案,所涉七家企業中,僅有萍鋼在產,其余六家鋼廠早在兩年前已停產,而萍特鋼鐵更在三年前就已倒閉。
“中國鋼鐵第一大省”河北省成為最大的例外。9-10月計劃壓減煉鐵和煉鋼產能657萬噸和533萬噸。其中,煉鐵產能中的有效產能為535萬噸,占比達81.4%。這既是因為該省鋼鐵行業競爭力和盈利水平相對較高,產能閑置相對較少,也與其去產能“列單方式”有關。
河北省本輪去產能按區市分配,而不是根據各企業盈利等指標進行分配。這導致一些區市的在產產能也被列入了壓減范圍,部分停產較久的高爐、轉爐設備或長期停產、虧損嚴重的鋼廠反而未被列入壓減名單。
“一方面是各市、區間利益博弈明顯,另一方面是虧損嚴重的企業債務問題嚴重,不能一拆了之,”胡艷平解釋稱。
正因為退出產能以閑置產能為主,今年的去產能目標即使超額完成,對全年產量也幾無影響。即便部分在產產能關停退出,目前龐大的富裕產能仍可迅速彌補其減產空間。
民營企業是本輪鋼鐵去產能的絕對主力。
中聯鋼的調研數據顯示,本輪具有產能壓減任務的鋼鐵企業共140家,其中民營企業占比高達88.6%,所涉煉鐵產能和煉鋼產能分別為2620萬噸和5559萬噸,占比分別為70.9%和80.2%。
上海鋼聯旗下“我的鋼鐵網”的統計數據則顯示,民營企業在全國壓減的鋼鐵產能中占比約65%,國有企業占35%,與中聯鋼的統計結果趨同。
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分析稱,列入壓減名單的民企大多是中小型民企,在設備、環保、技術以及產品質量等方面存在不達標的現象。“可以說,存在問題多的企業往往是小型民企,而去產能前期去除的肯定是問題企業,所以會出現民企占比大”,她預計,隨著問題企業的逐步退出,后續將是競爭力不強、同質化嚴重的產能被淘汰。
“更重要的是,生產地條鋼的都是民營企業”,“我的鋼鐵網”資訊總監徐向春告訴記者,遼寧、福建、廣東、湖北、江西等地的地條鋼尤為猖獗。淘汰一批后,今年地條鋼產能將約占總產能的22%,但這還僅是部分省區公布的目標,地條鋼的實際產能遠大于此,加速淘汰此類產能仍不可松懈。
今年的鋼鐵去產能工作已邁出了一大步,但業內似有更多期待。“某些長期虧損、深陷債務泥淖的鋼廠在當地政府的資金支持下,三季度陸續復產。”徐向春稱,清理僵尸企業進展甚微,倘若不清除這些危害行業健康發展、妨礙市場公平競爭的僵尸企業,去產能難以持續有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