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拌摩擦焊焊接新技術的常見表面缺陷及對策!

  攪拌摩擦焊(FSW)是一種新型的焊接技術,常見的FSW表面缺陷有表面溝槽、飛邊、表面起皮、底部焊瘤等。

  1、表面溝槽

  表面溝槽又稱犁溝缺陷,它往往出現在焊縫的上表面,偏向于焊縫的前進邊呈溝槽狀。其原因是由于焊縫周圍的熱塑性金屬流動不充分,焊縫的塑性金屬無法充分填充攪拌針行進過程中留下的瞬時空腔,從而在焊縫靠近前進邊的位置形成表面溝槽。

  控制措施是:增大軸肩直徑,增大壓力,降低焊接速度。

  2、飛邊毛刺

  飛邊毛刺出現在焊縫的外邊緣,呈波浪形,返回邊的飛邊往往比前進邊大。此種缺陷是由于旋轉速度和焊接速度的匹配不當,在焊接過程中,下壓量過大,會形成大量的飛邊。

  控制措施:優化焊接參數,減少下壓量。

  3、表面起皮

  表面起皮或起絲呈皮狀或絲狀出現在焊縫的表面。該缺陷的產生是大量的金屬摩擦產熱,積累于焊縫的表層金屬,使得表層的局部金屬達到熔化狀態,在焊接過程中逐漸冷卻呈皮狀或絲狀分布于焊縫表面。

  控制措施:優化焊接參數,降低轉速,提高焊速。

  4、表面鼓皮

  表面鼓皮通常在FSW焊后熱處理之后出現,位于焊縫表面0.3mm以內的雜質鼓包。焊縫鼓包是由于焊縫表面氧化膜夾雜在熱處理過程中由于溫度的升高,雜質物分解膨脹造成。

  控制措施:焊前將氧化膜或油污清理干凈。

  5、背部焊瘤

  背部焊瘤表現為焊縫別不的金屬向外凸出。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攪拌針頂部與焊縫底部的間隙過小,或產品裝配時,焊縫底部存在較大間隙,導致焊接過程中,攪拌針的軸向擠壓力擠壓底部的金屬向焊縫底部凸出,呈現焊瘤狀。

  控制措施:保證被焊材料與工裝良好貼合,保證間隙盡量小,稍微減小攪拌針的長度。